王效熹
菏泽一中是我的母校。抗战前几位助我上学的老师,其恩德至今难忘。我家数世贫寒,一亩七分地传了三辈,祖父三代以家庙安身,可谓一贫如洗。全家只靠“纸扎”谋生,兄弟七人以我为长。我七岁入学,深受古人苦读成名故事之影响,如孙康“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对我都有极大的启示和教育。1934年我考进了菏泽中学,学习虽属中等,但由于家境贫寒,只知刻苦自励,力争良好成绩。
1934年秋冬季节,学校实行同级会考,对每门功课,我都下了最大的努力。我本天赋平庸,但却坚信只要苦干就会胜利,“人一之,己十之;人十之,己百之”的古训是我学习的座右铭。
会考前一个月,我即着手准备,每门课程,都朗读背诵。严冬岁暮,天寒地冻。在迎接会考的准备过程中,我紧紧的抓住了时间,昼夜备战。白天课后,在宿舍关门闭户,静心细读。夜间,则是挑灯奋战,熄灯后,常是秉烛于墙角,张起被单,聚精会神而致通霄达旦。这样的生活,我过了一个多月。
十二月中旬,经三天的紧张考试。每门考后,三天以内张榜。说也奇怪,几乎每榜都是第一名,总平均分为93. 6,至今记忆犹新。执全班全校之牛耳,因而引起全校师生,刮目相看。竟引起不少高中同学对我亲切走访,看我是什么样子,问我学习的经验。
王效熹
我这一炮打响了,使我顺利的读完初中,考上了高中。
会考后我并没有回定陶老家,但家乡已因我的成绩之优异而轰动了。为了培养我成才,众乡亲愿意主动资助我上学,纷纷向我伸出支换手。父母明智,人情如山,无法弥偿,都一一谢绝了。
1935年的春节过后,即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不久,工友葛伯勋高声喊我,说葛老师有请。我吓了一跳,心中怦怦,久久不能庞平静,马上反省:“白天有无过错?近来有无过失?”“怎的叫我”?葛象一老师德高望重,遐迩皆知,有德有威,师生敬畏,他叫人不是训一顿,就是嚷几声,心中怦怦更加厉害。喊了声报告,进门肃立。葛老师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这时看到他眼角微微下弯,嘴角微微往上翘着,我心头平静了许多。在桌子上映入眼睑的一摞白哗哗的大洋,放在他的面前。他叫出了我的名字,露出了慈祥微笑的面孔。这是我进校后第一次看到葛老师的笑容,我恭声应诺,他嗯嗯带着语病的道出了叫我来的来意。“你家境贫穷,学习成绩不错,咱校有个励学社,是毕业校友的捐款,作为基金,补助家境贫寒品学兼优学生的,学校看你有成就,每学期奖给你十元,要好好学习。”又说“受奖的初中只你一人,高中有李继贤,大学有几个人。”说完把大洋交给了我,我深深的鞠了躬,心头沉甸甸地回到宿舍。那时我又高兴又不安。高兴的是贫苦之难,得到缓解,不安的是受人之恩,将何以为报?
此事后的第三天,又有卫生老师王振文先生主动找我。到了他的屋里,听他亲切地询问我的家庭情况,对我的一切,表示出无微不至的关注。他说:“今后每学期上课使用的各科课本,我出钱给你买,已向学校商店打了招呼,取课本记账即可,最后我替你付。”这样助人善事,我真感到意外。
那时菏泽中学校长田竹桥先生是我的英语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文质彬彬,温柔慈善。他经常收阅班中同学们的日记,对我们的情况他当然更加清楚。一次晚自习时,我去他室问英语,他赠给我一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字典》。这字典一直被保存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才被红卫兵搜去烧了。那时天气冷得厉害,我衣单被薄,田老师想把铺在躺椅上的棉被子给我,我恭敬地谢绝了他那善良悯人之心。
解放前的菏泽中学,是个生活水平较高的学校。学生全都吃白面,午饭都是四个过油的菜。
学生吃得好,穿得好,消费高。绝大多数同学的衣着都是阴丹士林长袍或绸缎长褂,彬彬儒生,派头十足。学生每月交纳伙食费大洋三元,交不起大洋的,可送白面作价计算。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学生,可谓丰衣足食,得天独厚,养尊处优。客观环境决定了主观意识,学生思想自然起了变化,优越感、虚荣感形成了主流,一位家境本来非常贫穷的同学,交不出大洋,他父亲送来白面给上学的儿子交伙食,当然无可非议。但当他父亲走后,同学们问那位送白面的是谁,他竟然把穿着破烂在家卖大粪的生身父亲说成是他家扛活的,以冒充家中之富裕。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度过了艰苦的三年,生活上没有忘本,思想上未曾变质,坚持着刻苦学习。每学期励学社补助给我的十元,足付三个月的伙食费用。由于学校规定学习成绩不出前三名的学生,每学期可免交一切学杂费用,我名列前茅,这样又省出了一个月的伙食费,所以每学期上中学我所用家中的钱,还没上高小时花的多呢?
这种情况,固然是个人刻苦努力的结果,主要的还是得力于老师们的殷切厚望和深情的期待,得力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物质的资助,精神的鼓励。这种厚望、期待、教育、资助和鼓励,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每当我生活道路上,遇到坎坷挫折而气馁时,就立刻思忖,师恩未报,何以立足,教泽遗忘何以为人?思念及此,又信心百信,重振旗鼓,意气风发而勇往直前了。师恩难忘,力量无穷。尊敬的老师,安息吧!您的学生同家人永远在铭记着您的恩德。
1996年于国庆节
注:王效熹:省立六中时校友,建国后任本校地理教师。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