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鸿猷:中国西北铁路的创始人
在建国初期,为巩固边疆和国家建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北地区铁路建设,原铁道部在西北地区设立第一勘测设计院,齐鸿猷长期担任该院总工程师兼科研所所长职务,为推动西北地区铁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原铁道部誉为“中国西北铁路的创始人”。 齐鸿猷,字竹铭,菏泽市鲁西新区陈集镇齐庄村人,出生于1900年农历正月初十,年少时先在家中攻读私塾,之后先后就读于定陶县高等小学和山东省立第六中学,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 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始于晚清洋务派兴办的西式学堂,但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工程教育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创建的北洋大学。1895年10月,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正式创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设立法科和土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工程三个工程类学科,成为以工程为特色的著名学府,1912年之后,北洋政府统治中国,北洋大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1914年更名为国立北洋大学,1917年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工程教育特色与优势更加突出。 齐鸿猷在北洋大学学习期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他树立了科学救国的人生理想,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期盼将来能够用所学知识投身国家建设,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 从北洋大学毕业后,经学校介绍,齐鸿猷先到沈阳至海龙的奉海铁路任实习生,实习期满后,到湖北鄂东省道工程处任职,后于1929年8月任山东省建设厅视察员兼测量队队长。从1929年8月到1938年8月,他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山东公路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沿海港口及铁路交通大部分陷落,国民政府被迫迁移到重庆,为取得国际援助,必须铺设一条从西南向外与国际联系的通道,除修筑滇缅公路外,由中央政府主持修筑东起昆明,西至中缅边界术达的滇缅铁路。为尽快开工建设,由时任交通部公务司司长萨福均亲任滇缅铁路局局长,交通部从全国调集当时著名的铁路和桥梁专家参与勘测设计。为支援滇缅铁路建设,1938年11月至1943年3月,齐鸿猷奉调到滇缅铁路局任工程师兼段长,为勘察选线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抗战需要,1943年至1945年,他到四川、陕西等地主持飞机场勘测、设计和施工。1946年后调任滇黔铁路测量队队长、湘桂黔铁路工程总段长。 在解放战争中,齐鸿猷坚拒随同国民党移居台湾,毅然选择留在祖国大陆参与新中国铁路建设。1950年5月,齐鸿猷任甘肃省测量总队队长,后历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现中铁一局前身)工程师、西北铁路分局工程师,之后任西北铁路分局宝兰线总体设计。 陇海铁路宝兰段是陇海铁路线上地质最复杂、环境最恶劣的一段。宝兰线分宝天段和天兰段两个部分。而宝鸡至天水段是整个陇海铁路工程最复杂最艰巨的区段。宝鸡至天水铁路傍渭水、穿秦岭,全长153公里,沿途穿越隧道126个,桥梁97座、涵洞610多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修建这条铁路,当时国民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终因质量问题未能正式通车,被讽喻为西北干线上的“盲肠”。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12月,毛主席发出了“人民军队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的伟大号召。1950年初,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率解放军19兵团64军和陕西军区部分部队在参加解放大西北诸战役后,奉命移师秦陇山地、渭河两岸,开始修建宝兰铁路。 齐鸿猷任职宝兰铁路总体设计后,在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勘察设计任务紧迫而艰巨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为宝兰线的科学合理选线、优化设计和早日建成通车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9年,齐鸿猷任职铁道部第一设计院总工程师兼科学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齐鸿猷重点参与了兰新铁路等国家重点铁路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 兰新铁路始建于1952年,建成于1962年,东与陇海铁路相连,西北和北疆铁路相接,构成了“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通道。兰新铁路东起甘肃省兰州,西跨黄河,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沿祁连山北麓入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出嘉峪关,经玉门、疏勒河,沿马鬃山南麓西进,跨红柳河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再沿天山南麓,经哈密、鄯善及吐鲁番盆地北缘,在达坂城穿过天山至乌鲁木齐,全长1903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兰新铁路所经过 “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口”,设计和施工极为困难。全线共计完成路基土石方11083万立方米;隧道33座,总延长11.8公里;桥梁1117座,总延长30余公里;正线铺轨1892公里。距兰州西站35公里的河口黄河大桥,是中国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黄河大桥。乌鞘岭地区桥梁隧道比较集中,后沟至达坂城间有天山隧道群,还有通过大风区的路基工程等,都是修建兰新线的关键工程。在此期间,齐鸿猷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艰苦工作,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解决了诸多设计施工难题,为兰新铁路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齐鸿猷是中国铁路史上著名的选线设计专家,1980年10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他撰写了《土石方简易计算法》等专著,为国家铁路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70年,他年过七旬,才从工作岗位离休,返回山东老家定居。后因工作需要,年过八旬又返回兰州,被聘任为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技术顾问,1985年7月病逝于兰州,享年85岁。 为缅怀齐鸿猷这位爱国工程师的突出贡献,2015年3月,菏泽市人民政府将建设于1938年,现位于陈集镇齐庄村的齐鸿猷故居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齐鲁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备注:齐鸿猷系作者齐鲁田曾祖之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