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 设为首页
  •  | 
  • 收藏我们
  • 首页> 一中概况 > 学校文化
    六中精神 百年流芳
    发布时间:2022-03-14

    ——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师德传统介绍

     

    古今中外,人们总是把教师看成是道德的典范,对为人师表者有着很高的道德期待。“师者,教之以事而喻于德者也”,就是说,当老师的应该拿具体的事例教导学生使他们得到道德上的启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可见,教师这个职业,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更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更多的是一种爱心的传递,是用自己的爱心点燃爱的火把,照亮爱的心灵。1929年6月,江苏淮安新安小学诞生,陶行知先生亲自兼任名誉校长,写下一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意思是老师要有热情、富有爱心,做事不求回报,这表达出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不带任何功利心,把爱撒向学生。著名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教师,不是索取,不是交换,是付出,是给予,是奉献。

    回望菏泽一中办学历程,百年辉煌,名师辈出,具有优秀的师德传统和精神传承。学校历届领导都注重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们大公无私,勤政廉洁,只知服务,不图名利,全身心地为教育发展、学校兴旺鞠躬尽瘁,为人敬仰。

    下面我就重点谈谈老六中时期,让我们认识一下六中时期的几位德高望重的名师,一起感受一下“六中精神”,以此了解菏泽一中的百年精神传承。

    王鸿一在学堂和十一中时期两度出任本校校长,是“老六中”的头等元勋。他一贯认为学生乃兴国之人,学校为民族复兴之地。他关心青年,热爱学生,对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经常慷慨资助。如后来成为社会名流的王近信、何思源、张含英、张会若等,当时都受到过他的资助。他勤恳不倦、兢兢业业的精神,对后来的学校领导有深远影响。

    1913年春,葛象一先生任省立十一中学校长一个学期,之后担任学监、训育主任、训育员等职。他以校为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学校操劳,深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每逢寒暑假期,他只是到家看看,住上三五天,就返回来看管学校。20多年来从没在家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当时学校规定,除星期日外,学生不准随便离校外出。他首先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轻易不出校门。那时菏泽城内每年有几次古庙会,不断搭台演戏。庙会演戏期间,每逢星期日,老师和同学们都纷纷前往看戏,唯独他留校“看家守夜”,一次也没去看过。他是学监,负责学校的训育工作,管理的事情很多。他坚持每天早晚检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作息情况;开饭前后,巡视伙房、餐厅,检查学生饮食和卫生情况;学生家长来访,他一定亲自接待;师生有病,他常常亲自帮着看病治疗,安排照顾;甚至连学生请假,新生报到,他都兼管负责。为了便于了解和管理学生,他主动搬到学校最前边靠近学生宿舍的地方去住。由于当时勤杂人员少,学校琐事多,不管是否属于他的管辖范围,他都承担起来。比如,篮球、网球的外借和存放,印刷所的石印,学生勤工俭学誊写的讲义底版等都由他经手,有时还做讲义底版的校对工作等。葛老师在六中25年,辛辛苦苦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操劳,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做的那些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平凡小事,却给六中每位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勤劳的奉献精神和把学生当成亲人、以诚相待的爱心,与六中学生所获得的成就紧紧地连在一起。

    1914年7月,学校改称省立六中后,葛象一先生辞去校长的职务,自任学监(训育),校长的职务由德高望重的王鸿一先生接任。不久因为王鸿一先生被调升为山东省议会副议长,改由丛禾生先生出任校长。葛象一先生二十多年间,从不计较职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及酬劳的多少,虽然校长及各处室主任差不多都是他的学生。这种平淡豁达、甘居人下的作风,更加被师生尊重和敬仰。他对学生的在校情况了如指掌。学生有了过错,他常常严厉批评;学生有了困难,他常常借助励学社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但他本人有了困难,从不取励学社一分一毫。励学社本来是集资助学的组织,葛先生的长子葛蕴芳就读北洋大学而他自己供应有困难,但他从不以权谋私,这种无私的精神令人折服。

    另外,葛老师勤俭节约,除在教师食堂就餐外,他自己从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穿的是布制裤褂,布鞋布袜;一件夏布大褂,是出门会客的夏季礼服;一件羊毛皮袄,先后穿了近二十年,直到1931年左右,当时的教育厅长何思源送他一件狐狸皮袍,才替换下来,一直穿到去世。艰苦朴素之所以成为六中的传统校风,这和葛老师及其他一些老师们的生活习惯和勤俭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

    葛老师对于财物公私分明,可得可不得的,宁让不争,不应得的,一丝不取。1935年左右,他在六中学校北面,购买了一处民宅,预备作为将来退休养老的地方。因靠近学校,为了预防家具混淆,自己做的几张桌椅都是圆腿,以此和学校的方腿桌凳区别开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菏泽地区各县教育不断发展。小学毕业之后要升中学的人很多,尤其是六中,因为报考的人多,录取标准很高,大约十几个人才录取一个。葛老师的三儿子,立达小学毕业后,考六中,因为分数达不到标准,葛老师大公无私,不予录取,最后考入南华中学上学。另外,田竹桥校长的侄子、王资愚老师的长子等,都因升学考试成绩不佳而不得入六中读书。“文革”前,菏泽一中面向全地区招生,也是严把质量关,严格根据分数录取,即使是地委书记或本校校长的子女,考的分数不上线,也不得进入一中学习。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是百年一中的传统校风。

    葛老师长期在菏泽从事教育工作,又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当时当地颇有声望。因此,地方上的重大问题,地方政府也常邀他参与商讨,地位相当于地方士绅。可是他洁身自好,从不结交官府;更不受人请托,代人说情,始终保持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清廉本色。

    丛禾生先生是位教育家,为创办省立六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丛禾生先生在六中任校长时间,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学校垫操场,丛校长尽管年龄较大,仍然和师生一起装土、抬筐。学校提倡“日行一善”,他首先带头遵守。更为可贵的是,为振奋学生精神,增强学生体质,他带头坚持上早操,跑步时都是跑在学生队伍的最前头。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这虽然都是一些平凡琐事,但它却反映了丛校长以校为家、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

    1934年春,省立六中改名为山东省立菏泽中学,刘丕源先生任校长期间,因教室倒塌,砸伤学生,于是就自动辞职,由原教务主任田竹桥先生接任校长,刘丕源转任教务主任。两位对职位的上下改变都不介意,一时传为佳话。丛禾生在他的《鸿泥自忆》中,曾把这种职位变化而工作依旧的精神概括为“六中精神”。说:“六中精神,即在同人为事而来,不拘形迹。此风自象一开之,盖先校长而后学监,知服务而已,奚论地位哉!”

    田竹桥先生是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温文儒雅,治学严谨,他擅长书法,尤其擅长行草,老校区原来的老办公楼上悬挂的“办公楼”三个字就是他的真迹,他的书法作品曾经传播到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藏书一万多册捐献给菏泽一中。平原省成立时,这部分图书运往新乡图书馆珍藏。

    由于学校领导都能大公无私,以身作则,这也自然地影响了教师和学生。

    老六中教师很多都是大学毕业回校工作的校友,原都是在母校良好校风薰陶下养成了一派正气,能够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就以六中招生来说,每年都是“货真价实,量材取士”(山大教授老校友王先进的比喻)而进入六中的。这里没有后门,不讲关系。历届校长及教师的直系亲属从来没有达不到录取标准而进入六中的。

    再就涉及到经济方面,当年北伐兵乱,学校解散,教师没能领到薪水就纷纷离校,但一年薪俸省教厅照发,学校领导没有占为己有,全部并入励学社共计两万余元(大洋),二分起息,用所获利息协助地方办起了私立立达小学。1938年春,日寇袭击菏泽,烧杀抢掠,血流遍地。没有迁到后方的多数教师早就逃散到各地,但本校教师工资却截发到1937年12月。事务处主任彭维卿领到的教师工资无处交付,敌人进城时他就埋藏地下(大洋),日寇血洗菏泽城后,彭维卿先生又设法交付本人。教师王先进偶然进城又从彭维卿先生手中领取工资(大洋)30元。论说从领出到交付时间很长,又经敌人屠杀之后,彭维卿先生本可以借口散失而占为己有,但彭维卿先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实在是受六中校风的教育影响。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即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写到,要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干干净净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干净”方能坦荡,坦荡方能硬气,硬气方能有感召力。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于2018年11月8日印发并实施《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广大教师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要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要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还要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等。

    菏泽一中广大教职工继承和发扬“六中精神”,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菏泽一中的发展和全面振兴无私奉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教师,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早年倡导的“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这种平凡而又高尚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和发扬!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校,继承弘扬百年一中清正之风的优良师德传统,按照建设全国知名、全省一流高中的总体要求,学校党委于2018年1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清廉校园”建设的实施意见》,鲜明地提出实施清正教风建设工程的有力措施,把清白、廉洁、正直、奉献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标准,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廉者,政之本也。”廉政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我们作为人民教师,既要了解廉洁的内涵,更要做到廉洁从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都要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不贪念学生及家长的钱物,不贪占公共和他人的钱物,不染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贪、贿、欲等恶习,始终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和世人作出表率。当今,我们的一些教师在一些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想的侵蚀之下,往往会抵不住诱惑,逾越了职业道德底线,做出了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情,让社会与家长不再信任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以个人的思想学识与行为品格在教育、影响学生,若教师本身也是个斤斤计较,总想个人私利、患得患失的人,还怎样教育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习,积极乐观呢?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要做的是以一颗心灵去唤醒另一颗心灵的事业。师德高尚,廉洁奉公,学识丰富,一心为教,不谋私利,两袖清风,这些都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与情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能背弃。
      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传承与发扬,作为人民教师,关爱学生,公平执教,廉洁从教,保持一颗朴素的心灵,坚守一份高尚的情操,才能成为真正的师者、道者。 



  • 上一篇:菏泽第一中学校歌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 Copyright 2010-2024 www.hzyzh.com.cn ALL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1014052号-2
    技术支持:千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