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序言
二、校史沿革
三、百年校长
四、学堂初创
五、名家治校
六、全面施教
七、革命传统
八、英才辈出
九、流亡岁月
十、烽火骄子
十一、游击办学
十二、卓越贡献
十三、突飞猛进
十四、挫中奋起
十五、文革贻害
十六、恢复渐进
十七、当代才俊
十八、蓬勃发展
十九、盛世华章
二十、母校情深
二十一、待续
一、序 言
菏泽一中源远流长;建校至今已逾百年。祖国百年日月沧桑,在共产党领导下,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菏泽一中与时俱进,从最初的简陋学堂成长为盛极一时的历史名校;从辗转奔波的游击学校发展到雄踞齐鲁的全国重点;又几度沉浮,终在二十一世纪之初,迈向全面振兴之途。在这里,几代人洒下艰苦创业的汗水,六万学子开始扬帆起航。代代学子承受着优秀文化的熏染和历代名师的谆谆教诲,在不同时期很多人成为民族精英、社会栋梁。百年一中桃李满园,创下了彪炳史册的业绩,今立石勒记,以垂永久,纪念先人,启迪来者。
二、校史沿革
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中,菏泽于1903和1906年,先后创立了“曹州官立中学堂”和“曹州公立普通中学堂”。1913年两学堂合并,更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1914年又更名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1934年改称山东省立菏泽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菏泽中学南迁四川绵阳,称国立六中三分校。抗日战争中,我党创立了冀鲁豫边区敌后根据地,边区行署于1943年创办了边区第一中学。1948年秋,边区一中进驻菏泽城内六中旧址,次年8月改名平原省立菏泽中学,1952年11月改称山东省立菏泽中学,1954年定名为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三、百年校长
官立中学堂时期 |
卢乐戌 |
1903年始任 |
郑锡民 |
1907年始任 |
王鸿一 |
1908年始任 |
张会闵 |
1911年上始任 |
李志贵 |
1911年下始任 |
刘汉晨 |
1912年上始任 |
李凤阳 |
1912年下始任 |
省立十一中时期 |
葛象一 |
1913年上始任 |
王鸿一 |
1913年下始任 |
省立六中时期 |
丛禾生 |
1914年8月始任 |
楚明善 |
1926年始任 |
郭世英 |
1928年始任 |
赖执中 |
1929年始任 |
省立菏泽中学时期 |
刘培源 |
1931年始任 |
田竹桥 |
1934年始任 |
边区一中时期 |
巩丕鉴 |
1943年始任 |
王化云 |
1944年始任 |
巩 固 |
1944年秋始任 |
郭少川 |
1945年始任 |
丁剑桥 |
1947年春始任 |
张训斋 |
1947年6月始任 |
宋辛夷 |
1949年春始任 |
菏泽一中时期 |
宋辛夷 |
1949年春始任 |
田景韩 |
1952年初始任 |
刘瑞呈 |
1953年初始任 |
王吉人 |
1956年初始任(以副校长主持工作) |
梁兆华 |
1957年9月始任 |
董士才 |
1959年8月始任 |
华镇五 |
1961年9月始任 |
张凤霄 |
1968年6月始任 |
叶正杰 |
1970年初始任 |
李文昌 |
1972年9月始任 |
柳永茂 |
1973年9月始任 |
曹丹雪 |
1976年8月始任 |
刘家起 |
1984年8月始任 |
徐培荣 |
1988年2月始任 |
仪忠民 |
1996年6月始任 |
王可正 |
2004年3月始任 |
李志献 |
2016年3月始任 |
张 斌 |
2021年7月始任 |
四、学堂初创
学堂是现代教育的发端,王鸿一则是鲁西南现代教育的奠基者和百年一中的创始人。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1903年回乡后积极从事教育改革,并推动知府丁镗,于同年5月创办了曹州官立中学堂。1906年,留日学生张子安、彭青岑、宋绍康、朱增祺等陆续返乡,在王鸿一倡导下创立了曹州公立普通中学堂。该学堂始设史地、理化、算学等新式学科,各有专职教师,且聘请日本学者丰田孤寒任教日语和英文。民国建立后,于1913年两学堂合并,以原府署为永久校址,更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葛象一为校长。学堂历时10年,培养学生470人。
五、名家治校
1914年7月,改称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据王鸿一推荐,省府任命丛禾生为校长。丛禾生留学日本,同盟会员,学贯中西。他掌校十二年,殚精竭虑以图发展,为六中成为名校奠定了基础。后楚明善、郭世英、赖执中、刘丕源、田竹桥继为校长,沿着王鸿一、丛禾生开辟的道路,为学校鞠躬尽瘁,终使六中如日中天,名扬全国。六中办学目标明确,它“以发展青年学生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兼为研究高深学术以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为宗旨”。为实现办学目标,历届领导莫不身体力行,作师生表率;多优选学养高深的北大毕业生任教,六中教师向有“北大派”之称。在招生、管理、考查诸方面均有章可循,“以章治校”亦是制胜法宝。
六、全面施教
省立六中特重课堂教学,各科都加强备课研究和教法探讨;主张风格各异,灵活多样,突出特点;邀请梁漱溟、冯友兰等学术大家莅校讲学,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学生自编刊物长盛不衰,多达20余种;办露天学校,广收寒门子女入读。大力倡导敬老尊师,树教师形象,使成学生心中楷模。1937年春,为丛禾生、葛象一、严星台、侯功备四先生建亭立碑。“四先生碑”历经沧桑,至今仍矗立在校园中。“老六中”教学质量之高遐迩闻名,1919年毕业56人,升入北大者达18人;会考常列全省榜首,故获“江北第一名校”之称。
七、革命传统
六中素有革命传统。1911年为响应武昌起义,争取曹州独立,王鸿一即率学堂师生参与组织了轰动一时的龙厅会议。后组织革命团体“尚志社”,反清斗争更加深入。五四运动激发了师生爱国热情,走上街头,散传单,演话剧,查封日货。1924年列宁逝世,校友曹香谷发表演说介绍列宁生平,宣传马列主义。1927年3月,校友徐鹏翥、郑尔拙、刘仰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旋返校秘密发展党组织。10月在六中组建了菏泽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曹州支部,发展学生田位东、刘继忠入党,宋心田等七人入团,为我党在菏泽播下了第一批火种。田位东入党后,在菏泽、济南、青岛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任中共枣庄矿区特委书记,领导了著名的枣庄煤矿工人大罢工,后因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他是菏泽地区第一位著名革命烈士。
八、英才辈出
六中共培养学生3015名,英才辈出,誉满神州。何思源毕业后升入北大,后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六中、北大、哥伦比亚”遂成为菏泽学子的奋斗之路,也成为对六中的美誉,一直沿袭至今。他长期任山东教育厅长,后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北平市长。张含英是著名水利专家,新中国首任水利部副部长。张广学、于天仁均为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史学大师何兹全、高级编审黄志达、戏剧家岳野等都是学界名人。韦统泰、王名高是解放军将领。梁仞仟是冀鲁豫边区创始人之一,党的七大代表。刘齐宾领导人民坚持敌后抗战,功勋卓著,曹县曾改名为齐宾县以示纪念。
九、流亡岁月
1937年12月,日寇攻陷济南,省厅要求各校南迁。田竹桥校长即率师生踏上流亡之路,辗转奔波千里跋涉,直到1939年春方到达四川绵阳。山东各校统编为国立六中,菏泽中学则为第三分校。天涯沦落学习更为刻苦,1941年菏泽籍学生全部毕业离校,80%升入大学。1948年菏泽解放,边区一中入驻六中旧址。远离故土的原“老六中”师生心念故土,纷纷归来,先后有田竹桥、杨际龙、彭肖三、郝继冉、王效熹、党秀全、朱天祜、许致轩等十几位到边区一中任教。
十、烽火骄子
冀鲁豫边区是我党开辟的重要抗日根据地。边区一中是边区的著名中学,1943年7月在濮范联中与运西中学合并的基础上,于濮县唐洼村正式成立,1948年5月又将边区三中并入。秋,随解放战争的推进而进驻菏泽,在原六中旧址立校。1949年8月,更名为平原省立菏泽中学。边区一中坚持贯彻“为战争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主要领导都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干部,巩丕鉴、王化云、巩固、郭少川、丁剑桥、张训斋、宋辛夷先后为校长。边区一中,在烽火连天中诞生、成长与发展,成就了惊人业绩,堪称烽火骄子。
十一、游击办学
边区一中没有固定校址,师生出入于战火中,辗转于黄河南北,踏遍了濮、范、鄄、郓等县的广大农村。没有固定教室,民家谷场、树林田间随处上课。“夏乘树荫冬蓝天,桌是膝盖凳是砖,门作黑板粗纸记,各种教材自选编”,就是游击办学的生动写照。课程设置大多沿用旧制,但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和课时。师生生活半军事化,每到一处为群众打水扫院,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伙食全部供给,吃粗吃稀杂以野菜。几百人露天吃饭,鸦雀无声,十分钟结束。经常开会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校上下充满民主气氛。采用上课、自学、讨论的学习方法,热烈发言,相互质疑,互帮互学。师生自始至终,奋发向上,坚定乐观。
十二、卓越贡献
在战火纷飞中,边区一中培养了2970名学员,有力地支持了战争和政权建设。这些学员大多成为新中国各行业的领导骨干。据粗略统计,地师级以上干部就达百余人。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政委刘存信中将,内蒙古军区政委杨恩博将军,集团军副军长王鹏恩,解放军最高军事法院院长侯固,轻工部副部长段存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刘德裕,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赵晋美,中国驻南非大使徐静吾,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韶华,著名导演谷得显等。在教育发展中更是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建国初鲁西南的中小学校长,大多是边区一中的师生。边区一中的革命传统,薪火相传历久不衰。边区一中以其巨大成就和卓越贡献而名垂青史。
十三、突飞猛进
菏泽中学在宋辛夷、田景韩、刘瑞呈三任校长的大力推进下,加速正规化建设。围绕团队活动开展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学上提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指导方针,每堂课都具有“直观性、连贯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和自觉积极性”。重视学法指导,提出“集中听讲,当堂学会”、“战斗的45分钟”、“先复习后作作业”等学习要领。王星楼、车仲实、田竹桥、杨际龙、张慕曾、郝继冉、许致轩、王薇亭、高明轩、朱天祜、杨永执等名师荟萃,各领风骚。教育质量突飞猛进。1953年首次高考位居全国第二,受到教育部嘉奖,被定为全国重点中学。1955年高考,文科全国第一,毕业80人,15人考取北大。直到1957年升学率高达90%以上,在全国领先。
十四、挫中奋起
1958年后,政治运动不断,学校严重偏离以教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质量逐年降低,1961年跌进低谷。华镇五、叶正杰背负压力率师生卧薪尝胆以图挫中奋起。迅速恢复优秀传统,着力培养教师队伍,大力提高教学水平。时新教师大批入校,学校坚持严格筛选,优者留庸者去,一中成了试验站。组织“新老挂钩,拜师授徒”,对年轻教师加担增负,大胆起用。贯彻“精雕细刻、狠抓双基”的精神,精心上好每堂课;提倡“文理有机结合”,反对外加政治标签;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师生暗中较劲,在教与学上一比高低。艰苦奋斗终铸辉煌。1962至1965年高考均列全国之先,且两次折桂。学校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
十五、文革贻害
1966年秋,一中最先被卷进文革漩涡。历时十年,神圣学府成了激烈战场,崇高讲坛充满荒谬说教。教师队伍被彻底摧垮,大批教师蒙冤离开讲坛,教学元气为之大伤。青年学子的思想被严重蒙蔽,坚信“读书无用”,再不刻苦攻读。败坏了人际关系,“派性高于一切”。1968年始,实行“取消考试,推荐分配,分片招生,就近入学”。学校一切工作纳入运动轨道,上课要随时为运动让路。理化合为“工业基础知识”,只学“三机一泵”;动植物合为“农业基础知识”,政治讲“八字宪法”。语文学习大批判,外语则彻底取消,因为“不学ABC,照样干革命。”一所誉满天下的全国重点中学,面目全非。文革贻害之深、流毒之广,空前仅见。
十六、恢复渐进
文革后创伤累累百废待兴,加以经费困窘、生源缩小,一中举步维艰。几届领导心怀壮志艰苦运筹,在整顿中恢复,在恢复中渐进。平反冤案,倡导尊师重教,把教师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整顿教师队伍,坚决汰劣取优;请退休名师执教,以济青黄不接。1978年恢复全地区招生,生源质量大幅度提高。健全教学常规,提出“依据大纲,立足课本,狠抓‘双基’,改进教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方针。扭转了“突出政治”的空头说教,恢复了以养成教育的德育教育。1984年后对教学引进量化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提高升学率,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上世纪80年代初升学率提高到50%左右,1984年达74%,足以雄视全省,1989年后连续四年为全地区之冠。在历年全国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十七、当代才俊
新中国的成立,使菏泽一中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摇篮,着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科院院士佟振合;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司令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中将;参加丹江口、葛洲坝水电站和长江三峡工程研究施工的著名水电专家彭志绍;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自然医学优秀成果金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博士后导师王宪曾;法学、宪法学研究专家,全国人大研究室主任程湘清;中央军委和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孙启祥少将;著名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徐启宪。1978年恢复高考后,更多的优秀学子由这里走向成功和辉煌。如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优秀科学家孙德征;负责完成上海市政府五大咨询项目研究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复旦大学创业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司春林;刚刚30岁就成了山东大学教授、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彭玉华;17岁考入清华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后的毛晓敏等。
十八、蓬勃发展
世纪之交,随着全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菏泽一中开始步入突飞猛进的阶段: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强实后劲的师资队伍;通过校园开发治理,校园新增面积42亩,校舍新增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结束了学校四周无院墙、学生露天吃饭、上街跑操的历史;制定了 “三个转变、六个加强、一个自我锻造工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 ,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本科升学人数创下了连续六年年均递增120余人的速度,取得了连续5年获省市高考状元的优异成绩。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投资1.2亿元,创办了占地460亩、在校生规模最终可达8000人的菏泽一中分校,“大一中”的格局初步形成。2002年经市教育局批准两校区面向全市招生。学校荣获“省级规范化学校”等多种荣誉称号。
十九、盛世华章
近年来,学校恪守“厚德至善、博学致远”的校训,遵循“把每个学生育为有用之才、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教育理念,发扬“自强不息, 永争第一”的学校精神,践行 “厚品博爱,知行合一”的校风和 “厚积博采,勤学善思”的学风,倡导“高战位决策、低中心运行”的管理原则,实施“文化引领、管理提升、人才支撑”三大工程,实现新课程改革等六项工作新突破,构筑一个保障体系,推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高考成绩屡居全市之首,各科竞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2007年,高考本科录取1847人,居全市第一、全省前茅 。先后荣获 “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先进单位”、 “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金牌学校”、“山东省平安校园”、“ 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 “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市“高中教学先进单位”等各级荣誉称号20余项。今日的菏泽一中,承百年育人传统,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改革,走品牌立校之路,正在努力创办和谐教育的示范学校。
二十、母校情深
百年一中培桃育李,业绩辉煌。历届领导运筹擘画,倾尽心智;代代园丁抱瓮灌圃,呕心沥血。母校情深,师恩如海。代代学子无论职务高低、成就大小;无论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无不心向母校,怀念恩师,终生难忘这块热土。历年来,各期校友纷纷返校聚首,叙同窗旧情旧谊,观母校新貌新颜。老六中校友,年事已高,忆少年行踪,往往老泪纵横。边区一中校友,两度在母校集会,与会者达200余人。建国后各级校友,从山南海北返校者,从无间断。他们拜访恩师、捐资助学、赠旗赠匾、植树立碑,感母校寸草春晖之恩、恩师甘霖雨露之德。2003年,各期各级校友返校大聚会,共祝母校百岁华诞,盛况空前。校友对母校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历久弥新。期待后世学子,不忘母校深恩,珍惜母校声誉、光大母校传统。
二十一、待续